原始社会考古表明,九江的先民们早在中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发掘出土大量新石器时期的文物
生息、繁衍。进入新石器时代,他们已经较熟练地掌握了制陶技术。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制品就与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的陶品有相似之处。随后既有自身文化的发展规律,又受邻近各省文化的相互影响。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背遗址下层那种以有段石锛和夹砂红陶为主要特征文化遗存,广泛地分布在鄱阳湖滨和赣江中下游地区,有人称这种文化为“山背文化”。
山背文化就其族属来讲,它应是三苗部落的文化遗存。三苗族也叫苗蛮族,这个氏族,大约在尧舜时,从中原被赶回南方到达长江中下游的。“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昔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亡,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鑫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教授认为:“在洞庭、鄱阳之间,北抵伏牛山麓、南达江西修水一带的屈家岭文化为中心的三大阶段的原始文化为三苗遗存。”九江当属其列。那么九江三苗是一个什么样的经济形态呢?通过以上几个遗址的考古资料表明,他们是以种植水稻为主,以采集和渔猎业为辅的经济活动,同时可以纺纱织布制作衣服,建房造屋,改善居住条件,他们采用的木骨泥结构的住房,用木棍、泥土和稻草杆作成“三合一”的墙,顶上盖草或树皮,这种房子冬暖夏凉,比潮湿的山洞温暖得多。这个时期,制陶技术亦大大提高,不仅种类多,而且质量好,基本上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用器的需要。
山背文化是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阶段的典型遗存之一,距今约4300年左右,因首次发现于江西修水山背而命名。陶器成形基本手制,少量经慢轮修整。陶器可以分为夹砂红陶、加沙灰陶、泥质灰陶、泥质黑陶和黑皮陶,其中以夹砂红陶的数量最多。三足器和圈足器比较普遍,器形以鼎、鬶、豆、簋、壶、罐、钵等为多见,其中大袋足带把鬶、杯形豆为典型器;鼎以侈口束颈鼓腹侧扁足的罐形鼎的数量最多,鼎足变化较多,有扁平、圆锥和羊角等式。鬶的特点是细长颈、瘦长袋足。豆有子母口的浅盘豆、盖豆和高杯形豆。陶器多为素面和磨光,部分饰<BR>弦纹或齿形弦纹,个别器物出现了拍印几何纹饰,对我国东南地区印纹硬陶起源的研究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