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欧侯、阳、区
春秋时期的越国,是夏帝少康的后代所建立的。
始祖是勾践后裔无疆。
史料一般认为欧阳姓得姓于无疆次子蹄(战国秦汉时东瓯首任国君)
春秋时越国与吴国分界线以欧余山为界,欧余山之南(阳)为越国,欧余山相传以越君无余有关。
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
以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
和《姓氏考略》上所说的:“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
唐太宗敕定《欧阳氏谱序》
欧阳氏者,越王之胤,姚(摇)王之始也。越王无疆之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因以为氏。
北宋欧阳修撰《欧阳氏谱图序》
《欧阳氏谱图序》
欧阳氏之先,本出于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其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子曰勾践,是为越王。越王勾践卒,子王鼠与立。自鼠与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分散争立。滨于江南海上,皆受封于楚。有封于欧阳亭者,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其后,子孙遂以为氏。汉高祖灭秦,得无疆之七世孙摇,复以为越王,使奉越后。
《路史》“欧条”上记载说:“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
《元和姓纂》载“欧:东瓯王之后”。
欧阳六宗世次总歌:
因封受姓曰欧阳,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黄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 庶子无余封会稽,二十余世至允常。常子勾践封越霸,传衍六世乃无疆。 伐楚楚伐族属散,子蹄封欧余山阳。苗裔因之为姓氏,五世名摇汉封王。
史料中有很多关于欧越的记载:
越国在夏商周分别被称为瓯越、沤越、欧越,此类记载见于逸周书等记载。
《逸周书》作“越沤”。“夏为瓯、殷为沤、周为欧”。夏时从瓦,可见他们已开始制作陶器;商时从水,标志着他们居于“歧海”边缘;周时从欠,曾有越王次子欧余山封地。
沤越在史书中的记载:
1 《商书·伊尹朝献》记载:“伊殷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十蛮、越沤,剪发文身,请令以鱼皮之鞞,乌鰂之酱,鲛鼥利剑为献。”
2 《逸周书王会》中有“区阳以鳖封,鳖封者,若彘,前后有首。”(译文:区阳,贡鳖封。鳖封像貉,前后都有头。)
3 《逸周书·王会》“东越海蛤”:“东越海蛤,欧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姑于越纳,曰姑妹珍。且瓯文蜃,共人玄贝,海阳大蟹。自深桂,会稽以鼍。皆西向。”
4 《伊尹朝献·四方献令》“正东越沤”
5 宋罗泌《路史?国名纪?越沤》(四库本)载:“《(伊尹朝献)?四方令》:‘越沤在正东。越之分(封)。’或云即‘瓯人’。沤、欧、瓯、区,(古)通(借)。”
种种迹象表明,欧越并非起源于蹄之后,而是在夏商周就有欧越之称呼。
所有史料均表明,欧阳氏是越国王族的独一无二的直系后裔,欧阳氏是华夏民族杰出的代表。